从书法上来讲,因为有了道教上清派,才有了《黄庭经》。《黄庭经》是魏夫人自称仙授。成书号称是在东汉,实际时间大约在王羲之出生前后。所以才有王羲之写《黄庭经》换鹅一说(另一说是写《道德经》换鹅,王羲之也写过),也让后人得到机会学习“书圣”的笔法。
《黄庭经》和老子一样,认为五脏有神,但更进一步,认为人体各个器官乃至骨节都有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身神系统。
南岳魏夫人被认为是上清派第一代宗师。魏夫人是司徒魏舒之女,民间传说中的“二仙奶奶”,本名魏华存。
目前河南省焦作沁阳紫陵镇北部、太行山南麓的二仙庙,被认为是魏华存南渡之前的修行养生之所,据称她也在此完成了《黄庭经》的创作。二仙庙前身为西晋时期建造的魏夫人祠,唐代垂拱四年(688年)由尉迟敬德监工扩建,更名为"紫虚元君宫"。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获宋徽宗赐额"静应",改称静应庙。宋金时期增建太乙真人宫后,太乙真人为大仙,紫虚元君为二仙,庙宇故称“二仙庙”,“二”既指位序,也指同时供奉两位仙人。所以民间称魏夫人为"二仙奶奶"。1938年侵华日军纵火焚毁主体建筑,现存遗迹为2007年完成的修复工程成果。
魏夫人携二子刘璞、刘瑕南渡后,在集贤峰下结草舍居住修行。因此,现在南岳衡山集贤峰下,距南岳镇1公里处,有座黄庭观。据称黄庭观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内有魏夫人石像,五代时名魏阁,后来宋徽宗赐名“黄庭观”,观名一直沿袭至今。山门有“黄庭圣境”四字,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清派第二代宗师杨羲出身于南方士族,涉足道教是南方士族仕途不畅、求托虚空的缩影。因为他的文学修养,上清派得以更广泛地为上层(包括南渡的北方士族)所接受。
到了南朝,上清派第九代宗师陶景弘作《真诰》,对上清派的文脉做了系统性的梳理。这些道家典籍的生命力因此才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