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祭之后,反对人祭,都是生意

大连工业大学女生李某某“花着男友的钱买机票”,和乌克兰网红去开房,被这个网红当作战利品挂在网上称为“easy girl”。

看看随后的时间节点:

1、自媒体转发乌克兰网红,借擦边、easy girl羞辱,开心地吃了一波流量。

2、自媒体人肉出李某某的信息,开心地再吃一波流量。

3、由于个人信息和学校信息都被扒出来,学校出面应对,拟对李某某(通报中用了全名)因“与外国人不正当交往”有损“国格、校誉”的行为作出开除学籍的处分。

4、学校通报被大量传统媒体转发。因为,传统媒体只有在这个节点才能吃到流量。这一流量,自然也少不了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体量对比,这算没吃上肉,喝一口汤。

5、自媒体开始针对“使用全名”和断章取义的“国格”吃流量,指责学校和传统媒体“侵犯隐私”“上纲上线”,这是独属于自媒体的流量,而且站稳了道德制高点。

说断章取义,我认为学校不得不开除此女,主要还是因为“校誉”;校规里有“国格”这一条,考虑到大连这个地方和日本的关联,当然有其防患于未然的合理性。

时间节点看完了。最荒唐的不就是节点5吗?自媒体真正关注的是“侵犯隐私”和“上纲上线”吗?

如果自媒体真的关注“侵犯隐私”和“上纲上线”这两个点,在节点1,就不会有任何流量,而是举报、封号和惩戒吧?这才叫道德——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纯洁想像,它注定就是个要(藏)(自媒体)(纳)(自媒体)的世界。

自媒体倒底关心什么呢?它们只关心,谁是带有流量的“标靶”,比如隐私被曝光的女性、无耻的网红、慌忙应对的高校、跟风的传统媒体、断章取义的“国格”以及衍生对立的“小民尊严”。

没有标靶,就制造标靶;人祭之后,再反对人祭。

此时的道德制高点,喷涌出来的,全是缺德的坏水——这就是流量的生意。

你们,做个人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