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ing《Flow》——导演访谈

转载自Blender官网 2025年1月22日

《Flow》是一部动画长片,讲述了一只深灰猫和他的同伴们的神秘旅程,它是 Blender 使命的体现:一个小型独立团队以有限的预算创造出一个打动全球观众的故事,并获得 60 多个奖项的认可,其中包括多项安纳西水晶奖、金球奖最佳动画奖、凯撒奖和奥斯卡奖。

在这次采访中,电影编剧兼导演 (还有更多职责!) Gints Zilbalodis 分享了 Blender 在电影创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Gints:我做过动画,各种动画。我开始做手绘、2D、数字动画。但在制作了几部短片后,我意识到我不擅长绘画,于是我转向了 3D,因为我可以建模,移动摄像机。所以一开始,我用的是 Maya,当时我们学校教这个软件。

在完成我的第一部作品《Away》后,我决定在 2019 年转用 Blender,主要是因为 EEVEE。我开始使用 2.8 测试版甚至 alpha 版。我花了一段时间才学会其中的一些内容,但其实很简单。Flow 中的许多动画师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转用了 Blender。

我对 EEVEE 很感兴趣,因为即使是我的第一部作品《Away》,它也是全程播放的,这不像是真正的渲染,更像是预览。

我很高兴在 Blender 中找到这种工作流程,但更先进的方式赋予了我更大的控制权。速度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不仅是在渲染时,而且在处理文件、设置灯光和创建整体外观时也是如此。我喜欢同时处理多个方面;例如,在设置相机时,我还需要灯光,因为灯光会影响相机的位置和场景的外观。这就是 EEVEE 对我如此有吸引力的原因。

我曾短暂地尝试过一些游戏引擎,但至少在当时,很难弄清楚在其中制作电影的工作流程。

Blender 非常理想:它拥有我需要的所有工具。

您能谈谈该项目的制作时间表吗?

整个项目耗时大约五年半。第一年,我写剧本,学习 Blender,并以 Dream Well Studio 的身份寻找资金。那是在 2019 年。

2020 年,我们获得了一些资金,我搬到了一个共用工作室,与其他使用 Blender 的艺术家和开发者在一起。在那里,我结识了 Mārtiņš Upītis 和 Konstantīns Višņevskis。

Mārtiņš 是我联系的第一批人之一——并非专门为了水模拟,只是想看看他能做出什么贡献。然而,我很快发现,他对水的专业知识非常深厚,与众不同。

我们很幸运,在早期阶段只有我一个人,所以疫情对我们影响不大。到 2023 年全面投入生产时,情况已经稳定下来。

我为Flow制作了一个简短的试播集,大约一分半钟长,我在其中介绍了整个工作流程。从技术上讲,这很简单,但对测试流程很有用。这导致了我们的第一个预告片的制作,但我从未公开展示过。后来,我们制作了另一个全新的预告片,我们用它来进行宣传。

2021 年,我们开始聘请概念艺术家并组建团队。我们聘请了装配工和开发人员来创建自定义脚本,这有助于在我制作动画时简化工作流程。

拉脱维亚的工作室相对较小,所有东西都挤在一个房间里。我们总共有 15 到 20 个人,但任何时候,通常只有三到五个人在工作,因为不同的团队负责前期制作和后期制作。

我们有一个布景团队。我会在预览中设计初始场景,然后他们会通过添加更多植物、道具和环境细节来完善它。概念艺术家勾勒出建筑物的草图并确定其结构,将叙事元素融入环境中。

其他团队成员则专注于开发工具。水是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只有两个人负责处理所有的水特效。Mārtiņš 一直在研究水模拟,并将他的研究成果发布在 YouTube 上,但他还没有把所有东西整合在一起。他最终开发了一个 Blender 插件来处理水特效。

与此同时,Konstantīns 处理较小的模拟,例如飞溅。他还研究了风格化毛发和羽毛的技术,并致力于着色器。除此之外,他还与其他团队成员一起进行装配和角色建模。

2022 年,比利时和法国联合制作公司 Take Five 和 Sacrebleu Productions 加入了该项目,负责制作声音、角色动画和电影的其他方面。扩大团队,引进经验丰富的角色和流程技术总监以及在结构良好的流程中工作的动画师,对于处理电影所需的复杂性至关重要。这是一部真正的国际联合制作。

该片于2024年在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单元首映。

你是如何学习 Blender 的?

我在网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但能有一位更有经验的人 (Konstantīns) 在我身边真是太好了。他做了很多索具,技术比我强得多,所以我可以向他寻求建议。有时,我需要在动画中做一些具体的事情,比如鹿以螺旋状移动,他会写一个脚本来自动化它。这是在 Geometry Nodes 出现之前。

我自己不会写脚本,所以工作室里有人帮忙真是太有用了。但学习真的永无止境。我仍然觉得我对 Blender 或其他东西还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而且在这些长期项目中,你有时会忘记五年前学到的东西。

Flow完全由 Blender 制作,并使用 EEVEE 渲染。每帧在 4k 分辨率下渲染大约需要 0.5 到 10 秒。我们没有使用渲染农场。最终渲染是在我的 PC 上完成的。没有合成,所有颜色都使用着色器进行调整。

预览过程如何进行?

当创建预览或动画时,我只是尝试尽快完成任务。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高效地探索创意。我不擅长绘画,所以预览对我来说更合适。它更快,而且我喜欢经常移动相机。有时,我会粗略地勾勒出一栋建筑,但通常都很简单。

然后我把这些文件交给概念艺术家。许多环境概念艺术家也使用 Blender,所以他们可以导入我的文件。虽然他们通常从头开始重建所有内容,但我的文件至少提供了正确的比例。有时,他们会在我的模型上作画,但在其他情况下,他们会直接在 3D 中设计所有内容。

当他们发回文件时,我要求他们将资产留在原处,而不是将其移到场景的中心。这样,我就可以轻松地将所有内容导回来,并且它们完美对齐。

那么序列和镜头的创作怎么样?

法国和比利时的动画团队为该流程带来了大量组织。他们开发了更多工具和装备来制作角色动画,他们必须优化场景,删除除角色交互的资产之外的所有内容,并彻底清理它们。但是,我并没有直接使用这些优化的资产,而是将它们的动画导入到我更庞大的场景中。

至于灯光,就我一个人。我们有其他人负责不同的任务,但我一个人负责灯光。这种安排让事情变得简单多了。

由于我自己处理了很多任务,因此处理导入所有内容的大文件会更简单。在每个文件中,我都对资产进行了广泛的调整。例如,在设置灯光时,我调整了每个镜头中资产的材质,使它们稍微变亮或变暗以获得正确的外观。我知道这可以通过库覆盖来完成,但我也在不同的计算机上工作:我的台式电脑和我的 MacBook。

即使使用相对文件路径,在操作系统之间切换有时也会导致链接资产出现问题。为了避免断开链接,我发现将所有内容保留在文件本身中更容易。一些较小的场景压缩后约为 300 MB,而一些最大的场景压缩后则达到近 2 GB。

也许我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来链接资产,但在制作过程中,速度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制作时间表要求我快速行动,所以我选择了最高效的工作流程,而不是尝试其他替代方案。

在动画主管 Léo Silly-Pélissier 的 Blender 大会演示中了解有关Flow动画的更多信息。

一睹Flow中使用的水面系统。

作为 Blender 2.8 的早期采用者,您是否在新版本发布时进行了升级?

我从 Blender 2.8 alpha 版本开始使用,当时它还在开发中,我不断更新它。我记得当团队加入时,我们使用的是 2.9 或 3.0。

每次发布主要版本时,我们都决定进行更新,因为当时我们只有几个人,而且我们不会共享文件。这样更安全,因为每个人都在独立处理自己的文件,没有链接。我们使用的最后一个版本是 3.6。EEVEE 随着时间的推移确实有所改进,但不仅仅是 EEVEE。几何节点和其他功能让升级变得值得。

当然,每次更新之前,我们都会进行大量测试,打开不同的文件来检查是否存在问题。有些东西确实出了问题,但总体而言,我们的工作流程仍然稳定。

早期团队规模较小,更新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当所有动画师在 2023 年开始工作时,他们就使用 3.3 版,并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一直使用。在他们完成动画、我转向灯光制作后,我将所有内容导入 3.6 版,这没什么问题。

哪些附加组件属于您的工作流程的一部分?

我们用过一些插件。其中之一是 GeoScatter,这是一款流行的散射插件,用于分散植物和其他环境元素。我们还使用了动画层,不是用于角色动画,而是用于摄像机,具体来说,是为了创建手持、抖动的摄像机运动。

我为静止镜头、原地行走和奔跑创建了单独的图层。这样我就可以根据需要混合和调整它们。我相信从那时起已经开发了一些专门用于这种工作流程的附加组件。为了生成摄像机运动,我还测试了 VirtuCamera。我尝试通过走动来记录实时摄像机运动,但我发现它太不精确了。相反,我更喜欢关键帧和分层不同类型的运动。

对于流体模拟,我们有时会结合不同的技术,首先使用细胞流体产生大规模波浪,然后使用 FLIP 流体添加细节。

我们使用的其他工具包括 Bagapie Vegetation Generator、Bagapie Rain Generator 和 Copy Global Transform。

您喜欢 Blender 的哪些方面?

我最喜欢它的文件打开速度。这看起来可能是一件小事,但实际上它节省了很多时间,也避免了不少烦恼。

EEVEE 很棒。此外,我喜欢一切都可自定义。我创建了很多自定义键盘快捷键,当我独自工作时,它们确实很好用。然而,一旦我们开始在工作室工作,它就带来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当我必须在别人的电脑上演示某些东西时。但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也很喜欢网上提供的大量资源。网上有很多教程和工具,我可以快速找到几乎所有问题的答案。

对于独立电影制作者来说,Blender 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嗯,使用 Blender 时遇到了一些挑战,但我们解决了它们。

有时一开始事情并不清楚,但只要你真正用心去做,你就能找到答案。Blender 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你会遇到障碍,但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你就能找到解决方法。

我希望看到的是——而且我认为这已经发生了——更多地关注 NPR(非真实感渲染)工作流程,这很好。进一步改进交互式和实时渲染也将带来巨大的好处。

在过去的六个月中,我没有使用 Blender 进行太多工作,但我已经开始着手我的下一个项目,并且我计划使用 Blender 来完成它。

最后的想法?

我从未在大型工作室工作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他们到底是如何运作的。但我认为,如果你正在做一个小型独立项目,你不应该试图复制大型工作室的做法。相反,你应该开发一种最适合你和你的小团队的工作流程。

在我们的案例中,我们并没有过多地依赖概念艺术。我们直接用 3D 建模角色,并找到了跳过某些步骤的方法。我们中的许多人身兼数职,想方设法简化任务,而不是为每件事设立单独的部门。

对我来说,同时处理摄像机和灯光也比将它们视为单独的阶段更容易。团队规模较小使流程更加灵活和高效。

在开发我的第一部作品时,我围绕相对容易制作动画的元素构建了故事。我避免了大批人群和复杂的特效,因为最终大多数观众不会考虑制作某件事物有多难。我认为电影制作人尽早与工具开发人员合作以了解哪些事情具有挑战性,哪些事情很容易,这是很有价值的。这实际上可以激发创意,而不是感觉像是一种限制。

讲故事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但有时限制也可能是有益的。例如,决定只使用四个角色和少数几个地点可以带来更强大的创意选择。我最喜欢的一些电影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它们不需要史诗般的规模才能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话虽如此,我认为在开始一个项目时,一定程度的天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我知道它会有多难,我可能永远不会开始。但由于我没有完全了解未来的挑战,所以我只是一头扎进去,一路摸索。

焦建成何以成为《望长城》主持人

偶然发现这篇文章,因为焦建成曾是新疆的名人,还曾和家父在一个部队服役,所以收录在博客中。

原题:像长城一样又黑又粗——焦建成如何成为《望长城》的节目主持人

作者:李克(原载于1991年11月27日《北京晚报》)


  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的大型电视系列片《望长城》中,有个既是“主持人”又颇似“导游”的小伙子,尽管他其貌不扬,但观众却慢慢喜欢上他的那种朴实自然。黑黑瘦瘦的焦建成,是怎样承担起主持人这一重任的呢?

  那是在1990年春节前的一天上午,焦建成被拉进中央电视台,应付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中男节目主持人的面试。一群考官全是军人,八大金刚似地坐成一排。中央电视台很怪,各部门都是儒生雅士,唯独军事部全是现役军官。考官板着面孔开口便问:“有什么本事?”“要什么本事?”焦建成反问。“问你会干什么?!”“是男人干的事都会!”旁边有人进言:这家伙,摸爬滚打、吹拉弹唱、开车骑马,无所不会。此外他还精通蒙、维、哈、锡伯4种民族语言。”

  焦建成也是军人,于是他们很快就聊熟了。严肃的考试变成漫天胡侃。焦建成生在新疆,长在西北,性情豪放,善讲笑话。他讲起西北的笑话,考官们被逗得哈哈大笑。

  “好,你就做男节目主持人的替补队员吧!”考官们开始喜欢上这位乍看傻乎乎实则鬼聪明的小伙子了。

  “当替补队员?”焦建成心里别扭。本来他对此兴趣就不大。那时他正在攻读解放军艺术学院表演系,满脑子想的是怎样去拍影视剧。他把此事往脑后一扔,回烟台与妻儿团聚过年去了。

  谁知春节刚过,剧组派人专程从北京赶到烟台,拉起焦建成就走。焦建成说:“你们瞧我这模样儿,去找个帅的多好?”来者告诉他:“剧组已决定,拍长城就得找一个像长城那样又黑又粗的脸儿。”

  焦建成被拉走了,一走就是两年。

  确实,焦建成一进西北如鱼得水。他曾在部队文工团干过多年,学过北方多种方言,采访时首先没有语言上的障碍。在《望长城》里不难发现,焦建成骑马、开汽车的本事全用上了。他胆量奇大,敢上小飞机,敢上热气球,还敢徒手攀城墙。有一处叫做鬼门关的山路,据说一般的司机白天都不敢过,而他却在雨夜里驾车闯了过去。

  为拍《望长城》,焦建成在荒山大漠里滚了两年,有一回还差点死在心肌炎上。而《望长城》也不亏待他,几个晚上便让他这个仅演过两三个单本剧的小人物很快出了名。这不,《望长城》的后期还没干完,已有另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之门》等他去当节目主持人了。(全文结束)

日本画圣与汉字

丰子恺曾在日本留学,写过一些关于日本“画圣”雪舟等扬的文章。在一篇丰子恺写于一九六三年的文章里,彼时关于雪舟的“天童第一座”称号还未见有“明宪宗御赐”一说。更常见的说法是,雪舟在四明天童山景德寺修行,被方丈授予“第一座”的荣誉称号,后来雪舟回到日本,就一直以“四明天童第一座”自称,在他的人物画代表作《慧可断臂图》上就能看到这样的款识。雪舟看重这个称号相当有道理,因为日本佛教曹洞宗的大量信徒将宁波天童寺奉为祖庭,雪舟带着一个这样的头衔回日本,必然能得到更多关注。从另一面讲,明宪宗看重雪舟这事就很牵强,所以“御赐”一事如果没有纸面证据,大概率是后人出于种种目的,为了抬高“画圣”贴金附会。


慧可断臂图落款为“四明天童第一座雪舟行年七十七岁”

雪舟名动京城一事也更像是史家的意淫,礼部尚书邀其为大堂作画,难道不会是因为猎奇吗?之后这位尚书告诉属下,一个外国人也能画成这样,尔等要努力了云云,这样的言辞,是真觉得雪舟有多么高明吗?

这么一想,雪舟对中国的影响力可能比目前民间的某些“传说”要逊色得多,但要论中国对雪舟的影响,那可是太深了。

雪舟早期自称“等扬”,这个名字来自宋代画家扬补之。扬补之说自己是汉代思想家扬雄的后人,因此自书姓名时写“扬”不写“杨”。雪舟喜欢扬补之的画,就给自己取名“等扬”。

后来,等扬偶然见到中国楚石梵琦禅师题予日本僧人的“雪舟”二字,觉得十分合意,便用作自己的姓。从此便有了“雪舟等扬”。

在中国浙江和北京游历、学习绘画之后,镀了金的雪舟返回日本,不出意外地声名鹊起,还以黄庭坚诗句“人得交游是风月,天开图画即江山”为名,建起了画室“天开图画楼”。

中国文化给日本“画圣”带来的这些影响,如今在日本媒体介绍“画圣”时已经很难见到。如同日文中的汉字一样,只会越来越少。

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指引下,去中国化去汉字化如火如荼。日本一九五六年曾拍摄过一部纪录片,叫《雪舟》,由字幕很容易得知,战后的日本还保有大量汉字,该片虽为日语旁白,但片头演职人员表完全使用汉字,中国观众理解毫无障碍。今天的日本,去汉字化已经非常成功,人名里的汉字占比都远不如前,新闻等文本更是如此。中日之间的交流困难重重,完全不比雪舟当年的毫无障碍。

前不久,日本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起过一个游戏,大意就是把平常用语中的平假名片假名都去除、只留汉字表达,发出来看看朋友们看不看得懂,竟然发现互相都能明白意思,并不影响交流。此番共鸣之后的大致结论是:除了汉字,日语中剩下的都是可有可无的冗余信息。


《岩波日本史》中一位作者的致歉

[1] 杨古城:日本画圣“雪舟”名号由来及元代高僧楚石梵琦禅师与日僧之交往
[2] 中国美术报:在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追寻日本“画圣”雪舟的传说
[3] 丰子恺:天童寺忆雪舟

《沙丘2》的衍生话题

维伦纽瓦的《沙丘2》3月8日在内地上映,抢先看过,有感而发。
*《沙丘2》是这次上映的电影名,文中《沙丘》指全套原著。

1
超长的时间跨度会让人类文明发生什么变化?
1万年,人类从史前文明累积到了现代文明,那么再过1万年会发生什么?不如我们先假设某一件事的发生,然后再推理其后1万年的可能性。和《沙丘》类似的还有《基地》《海伯利安》《三体》,它们都试图在当代社会理念下建构一个长时间跨度的思想沙盒,说它们是科幻小说,不如说它们是思想试验,它们催促着人类警惕那些反复出现的问题以及可能会出现的、前所未见的问题。

2
超长的时间跨度会让一个人发生什么变化?
那你一定要了解一下《沙丘》中的“千古一帝”雷托二世,他直到遇刺活了3500年,理论寿命应该更长。雷托二世的变化既有生理上的——变成沙虫,也有心理上的——将人类视作孩童,或者说“以万物为刍狗”。雷托二世既然不能与普通人类用同一个时间尺度看待问题,自然不会得出同一个时间尺度的结论,更不会产生同一个时间尺度的共情,对于人最珍视的生命,其实也不是同一个眼光来看待了。这就是超长时间跨度对一个人带来的变化,俗话讲叫“没有人味”。

3
超长时间跨度的科幻通常都会展现人类社会的组织、繁荣、腐败、溃散、再组织、再繁荣,也就是“历史周期律”。《沙丘》概莫能外,而且尤其看重宗教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随着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智力的提升,宗教到底是一种政治诡术的伪装还是歇斯底里的狂热,作者并没有设定结果,而是让多样性并存、竞争,并且尽其所能描述一些可能出现的成败。人类未来社会中宗教的形态,这其实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4
宇宙中是否会存在一种超稀缺且被全人类所追求的资源?《沙丘》做了肯定的假设。在我看来,《海伯利安》用生物体本身的适应能力、进化能力否定了这种假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香料”大概更像个隐喻,代表人类对智慧、对永生的欲望与追逐。

5
关于生态问题。沙虫可以说以一个物种之力将一颗行星变为沙丘。在可探知的生物史存在这样的生物吗?神奇动物在沙丘,沙虫所为其实是马斯克火星计划的逆向工程。马斯克的计划如果可以成功,那沙虫的行径也可以真实存在。

黄埔建校百年,竟然和我有关

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百年,因祖辈与黄埔有关,家人也一直关注着对相关黄埔事迹的寻访。我也寻找到一些黄埔资料来学习,期望以此为发端,找到更多散佚资料并广为传播,以彰先辈舍身报国之志。

黄埔军校,指1924年以后中国国民党及中华民国政府兴办的各个军事学校,不仅包括广州本校,各地分校也包括在内。办校的目的,孙中山先生在开学典礼上说得很明白:

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

黄埔军校因此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也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在抗日战争中更是成了培养抗日官兵的大本营,各期毕业生一律开赴抗日前线参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中有五位出自于黄埔军校:聂荣臻、叶剑英,武汉分校陈毅,一期徐向前,四期林彪。

校名变迁
  • 1924年国民党建校时期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 1926年改名扩大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 1929年改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
  •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 1946年末改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 1950年10月台湾当局在台湾高雄凤山区复建“陆军军官学校”延续至今
极简校史
  • 成立:1924年6月16日,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于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正式成立,通称黄埔军校。
  • 迁校:1927年,黄埔军校迁校至武汉,宁汉合流后,又迁校至南京。1937年8月,因抗日战争黄埔军校迁出南京。1938年11月,黄埔军校迁抵成都。1949年12月,黄埔23期大部分学员迁台。
  • “复校”:1950年10月,台湾当局以所谓“中国台湾地区陆军军官学校”名义在高雄凤山区“复校”,并续办24期自称为黄埔延续。
  • 文保:1988年1月,黄埔军校广州旧址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抗战前八所分校

在民国14年3月,黄埔军校学生军第一次东征攻克潮汕筹设潮州分校开始,截止到民国24年4月成都分校开学,黄埔军校所设立的分校有潮州分校、武汉分校、长沙分校、南昌分校、南宁分校、洛阳分校、广州分校、成都分校八个分校。抗战前的八所分校,并非开办后就一直办理,它们的历史任务结束后,则予以停办。

  • 1、黄埔军校潮州分校
    1925年11月12日开始正式招收学生。12月10日任命何应钦为分校校长兼教育长。1926年4月1日教育长改由邓演达担任。6月1日,第一期学员毕业。6月6日第二期学生入校。12月底期满毕业后该分校停办。
  • 2、黄埔军校武昌分校
    该校成立于1926年10月27日,以武昌两湖书院为校址,接受本校第五期政治科学员入校12月抵达武昌,并在本地招收新学员。1927年7月分校结束。
  • 3、武汉分校
    1929年4月,钱大钧再次于武汉建立分校,共教育第七、第八两期学员。其中第七期顺利毕业,第八期于1932年3月并入本校学习。该校于此时结束。
    1936年1月复组该校。
  • 4、黄埔军校洛阳分校
    1933年12月成立,学员大多系东北军没受正规教育的军官,校址设汉中,分校主任为祝绍周。
  • 5、黄埔军校长沙分校
    1927年2月成立,校址长沙小吴门外教厂坪。校长石醉六,教育长余范传, 共产党员夏曦担任政治部主任,政治教官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或国民党左派。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讨伐唐生智,程潜进驻该分校,将部分分校学生迁往南京本校,其余学生于1928年5月毕业。毕业后该分校停办。
  • 6、黄埔军校广州分校
    该分校于1927年成立(原燕塘干部学校)。1931年改称广东军政学校。1936年7月23日改称广东分校。
  • 7、黄埔军校广州南宁分校
    该分校建立于1926年春。校长俞作柏,教育长萧越。第一期学生受训18个月,分步兵、工兵、炮兵3个科目。
  • 8、黄埔军校成都分校
    1935年,国民政府为培养和训练内陆各部队的各级军官,决定在西部军事力量最强的川军所在地成都设立黄埔军校成都分校,于是将荒废已久的四川陆军小学堂的旧址改建为成都分校,并以川、黔部队的初级军官为招收对象。
抗战时九所分校

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一共设立了九所分校。

  • 第一分校
    1938年洛阳分校改称中央军校第一分校,1941年分校主任由刘仲荻接任,后易钟彬,该分校自1938年起至1943年共毕业学员20471人。
  • 第二分校
    1937年七七事变后,原中央军校武汉分校,迁往湖南省武冈,改为中央军校第二分校,分校主任为李明灏。该分校从1938年至1944年共毕业学员23487人。
  • 第三分校
    第三分校成立于江西瑞金。毕业学生7430名,毕业学员5961名。
  • 第四分校
    广州分校于1936年7月23日改称广东分校,1938年1月改称中央军校第四分校。抗战爆发后该校多次迁移,最终以贵州独山为校址。分校主任韩汉英。该分校从1936年到1945年共毕业学员25212人。
  • 第五分校
    1935年9月16日开学,学员为没受正规教育的军官,分校主任刘永祚。1938年改称中央军校第五分校,分校主任改由唐继麟担任,该分校从1935年到1946年共毕业学员8837人。
  • 第六分校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军事政治统一于中央,南宁分校遂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校址由南宁迁往桂林市郊外的李家村。1944年9月桂柳会战爆发,军校被迫撤到宜山县怀远镇,后又迁往凌云县城。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撤销。
    训练毕业学生10813名,毕业学员7081名。
  • 第七分校
    校址设在天水,后易西安王曲,分校主任由胡宗南兼任。从1938年到1945年共毕业学员37317人。
  • 第八分校
    校址湖北均县,后易房县,分校主任先后由徐祖诒、康泽担任。该分校从1939年到1943年共毕业学员6872人。
  • 第九分校
    校址新疆迪化,分校主任宋希濂兼任。该分校从1942年到1947年共毕业学员950人。
第九分校

据资料,第九分校的驻地在乌鲁木齐北门外,著名的“一炮成功”炮台旧址就在驻地内,以激励军校学员。

“一炮成功”的故事要回溯到1865年,浩罕国(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一个封建国家)高级将领阿古柏在俄、英、土等帝国主义国家支持下,打着地方傀儡和宗教的名义入侵新疆,先后占领喀什、和田、库车、吐鲁番、乌鲁木齐(原迪化)地区,在新疆建立了血腥政权,统治长达12年之久。陕西总督左宗棠以“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为论力克李鸿章的弃西说法,历经运筹,1876年8月,打到了米泉古牧地,并将侵略者追逼至迪化城内。8月18日,清军在乌鲁木齐六道湾前端山梁上架起了大炮,向迪化城开了一炮,击中城门,轰塌一处城墙,吓得匪军溃不成兵。清军趁势胜利光复了乌鲁木齐。为纪念这场战役的胜利,清政府在架炮的地方建起了炮台,命名为“一炮成功”。据称,原炮台位置就在如今的“一炮成功”小区内,已经坍塌不复存在。2001年,乌鲁木齐市政府在原址以东两公里的水塔山上,重建了“一炮成功”炮台,并树起高10米的左宗棠汉白玉塑像。目前新建的这个公园已是“市级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

乌鲁木齐北门和“一炮成功”小区都在我高中的上学路上,我对这片的地理略有认知。从北门出去(北门早已没有门,是个交通环岛)就是一道山梁,“一炮成功”小区(没错小区就是这个名字)向南望正对北门,应该是该山梁与北门之间距离最短的点。当年左宗棠指挥的清军,也是看中了这个优势位置。这也解释了这一片为什么会有八一中学、新疆军区以及众多军事单位,因为这里就是昔日新疆最牛军校的所在地啊。

没想到的是,我走过数百次的上学路,极有可能就是我的祖辈骑马出征的地方。作为嫡长子的他以军校学员之盛年牺牲在剿匪战斗中,间接也导致了家业的衰落,让我的家族踏上了一条艰难波折的道路。

部分资料来源:
[1] 我珍藏的黄埔军校派令
[2] 黄埔军校乌鲁木齐九分校往事
[3] 黄埔军校第九分校

叶帆:历史怎么假设都不如现实这般精彩

本篇文章转载自人民日报

  有些人喜欢假设:假设我当时怎样,现在就可能怎样。对于这种心理,人们总是奉劝:“世上没地方买后悔药”“不能总是异想天开”。如果仅仅是习惯于对个人生活史的假设,也许并无大碍;但有些人还沉迷于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史的假设,并以此来否定我们正在走的道路,这就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一些人假设如果清末立宪能够成功,中国就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然后能如何发展;假设20世纪中国的一系列革命没有发生,中国又将如何发展。他们还把民国想象得非常美,甚至假设国民党蒋介石政权没有垮台,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又将如何发展……在他们眼里,中国历史的发展似乎有很多可能性,而我们选择社会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是一种偶然,甚至是历史捉弄人的结果。这些荒唐的假设完全不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而只是假设者根据个人的主观偏好甚至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任意想象的,但有时却能混淆是非、迷惑人心。

  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来说,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是存在各种可能,但能成为现实的只有一种。从“可能”变为“现实”绝非偶然,而是各种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对于历史,恩格斯曾深刻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喜欢假设历史的人,总是根据自己的偏好屏蔽掉历史中的某些因素和力量,无视各种因素和力量之间的冲突和制约,任意裁剪和打扮历史,从而臆想出一个并不可能出现的假设性结论。这显然是荒唐的。

  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滑入苦难的深渊。为拯救民族危亡,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历史给各种政治力量足够的时间去尝试各种方案、追求各种可能性。尽管各种政治力量悉数登台、尽数施展,但总是一步三叹、左右碰壁,找不到中华民族从沉沦中崛起的道路。中国最后选择社会主义,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这“一个变计”,历史已经证明是最好的选择。

  习近平同志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变。“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100多年前,“八国联军”以区区几万人武装占领中国的首都北京达1年之久,强迫家家户户都悬挂他们的国旗,那时的中国人何曾想到100多年后当自己在异国他乡遭受战乱威胁时,国家能迅速派出战舰撤侨?60多年前,新中国刚成立时一穷二白,那时的中国人何曾想到60多年后中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选择社会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几十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追赶和超越,使中国从沉沦的U型谷底迅速向上攀升,奏响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民族复兴“三部曲”。如果说近代以后中国历史发展具有多种可能,那么,有哪种可能会像现实这般精彩?

  今日之中国精彩纷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当此之时,我们要做的是凝心聚力续写民族复兴的新篇章,何必在假设历史上浪费时间?倘若再用假设得出的假设性结论来否定现实,那就更为荒诞可笑了。(《人民日报》2017年09月20日07版)

西方为何误读《长安三万里》?

西方媒体解读《长安三万里》的内核是“restore of empire”,既是中国威胁论的老套把戏,也说明他们是真的读不懂中国人。

中国士卿文人的家国情怀,放在欧美只有精英才能读懂,而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在教这个。这是两种文化从起源到发展最终在结果上呈现的不同。千万人乃至十几亿人的社会,从南到北资源和险阻各不相同,只有依靠团结才能求生。此前中华文明历程中任何一个 empire 都是实现 unity 的形式与象征,它们的覆灭也是因为 unity 的死亡以及人们对其重建的渴望。

官方海报
官方海报

在这个大前提下,在中华文明的情境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动画中的李白,他恃才傲物、不甘寂寞,要成就一番伟业;每个人心中又有一个动画中的高适,他不善言谈、循规蹈矩,老老实实过着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有梦不敢追,只怕自己配不上。

动画是在用这两个角色,针对当下的矛盾和困境发问:承平日久,相比于之前的时代,安稳度日的人更多了,试问愿意冒险成就伟业的又能有几人?时代的机遇安在?

银幕前,座位上,每个李白都在问他的高适,难道就这样等下去吗?每个李白都在呐喊:只争朝夕!而每个高适的默默以对,有多少是认命?有多少是迷茫?又有多少是不甘?高适们陷在座位里,一如他们走过的人生,在时间和自我怀疑的流沙里,陷落着、压抑着、沉默着。虽然动画中的高适最终得到了解脱,但高适们很清楚,对无数的高适来说,这是最甜的那一颗果,却不是人人都能摘得。

电影散场,人生还在继续,何去何从,动画揭示了高适们的选择。很多人也是在这一刻读懂了自己,读懂了一个中国人源于血脉文化的宿命:原来这么多年以来,我就是用李白的浪漫歌颂生命、用高适的态度耕耘人生的那个人啊。一次充满诗意的醍醐灌顶。

万里觅封侯、深藏功与名,这是中国人的一体两面,李白是他们内心的冲动,高适代表着文明予以的坚忍。在一个14亿众的泱泱大国,在它历史上任何一个对抗平庸的年代里,这都是它的人民不曾缺少、渴望拥有的品质,这是它的血脉得以穿越5000年的不朽基因。

中国人的精神

* 电视剧《觉醒年代》第11集辜鸿铭演讲

诸位同学,我知道你们笑什么,你们看——

辫子有什么好笑的呀,这是我们中华文化一条斩不断的根。

在座的各位同学,不管你们愿不愿意听,只要你们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就要依附于这条辫子,只不过我们不同的是,我的辫子是有形的,顶在头上,你们的辫子是无形的,藏在心里。

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割掉了毛发,穿上了西装,满嘴的English,洋人就会高看我们,恰恰相反,当一个中国人,西化成一个洋人的时候,恰恰会引起他们的蔑视,只有让他们看到我们中国人,有着他们与众不同的文明与精神,他们才会在心里,对我们有真正的尊重。

好,下面开始我的讲课。

同学们,我今天讲课的题目,是中国人的精神,这个题目,我给洋人讲了好多次,但是我给他们讲课,每人要收两块大洋的门票,而且我坚决不给他们插话和提问题的机会,当然今天不同了,我是在北大的课堂上,给我自己的学生讲课,这既是我的讲演,也是我们之间的交流,你们可以随时打断我,你们可以提任何的问题,我一定给予你们满意的答复。

何为中国人的精神,众所周知,在当今的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比如说美国人,他们纯朴、博大,但是他们不深沉;英国人,纯朴、深沉,但是不够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但是没有纯朴。我听过一些外国朋友跟我讲啊,他们在中国居住得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是为什么呀?为什么?

好,我现在就来回答你们的问题,我们中国人,思想,性格,有很多的弱点,但是,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就是温良,什么是温良啊?

郭心刚同学,你来回答这个问题。

郭:“回先生的话,温良,就是温顺和懦弱,温良是一种不好的精神,而恰恰体现了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一种缺陷。”

NO!NO!NO!错错错!!!

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我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们中国人之所以有同情的力量,是因为我们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生活在一种心灵的生活里,这就是与洋人不同的地方。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生活,是一种来自人性深处的情感,是心灵的激情,和人类之爱的情感。

同学问:“辜教授,您能再说得具体通俗一些吗?”

我给你举个例子,为什么与欧洲人相比,我们中国人有惊人的记忆力,因为我们中国人过着是一种心灵生活。心灵!用同情心和心灵的力量来记事,要强于用头脑来记事,后者枯燥无味。

我再举个例子,中国人比外国人有礼貌,这是在全世界都公认的,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情绪,中国人的礼貌是发自内心的,他们懂得自己的感情,他们会将心比心,以己及人,显示出体谅和照顾的特征。当然日本人也讲究礼貌,我个人认为,他们的礼貌是一种没有芬芳的花儿,我们中国人的礼貌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名贵的、散发着芬芳的香水儿!

同学问:“辜教授,您的意思是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区别,是中国人用心,外国人用脑,对吗?”

你可以这样理解,我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但是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现在我就来解开这个秘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真正的中国人,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过着心灵生活的人!中国人的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中国人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的心灵与理智的完美和谐!
我辜鸿铭,将终身致力于弘扬与传播这种伟大的精神,虽九死而无悔!

人为什么喜欢看图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图?这要从人类的认知方式来解释一下。

从我们的生理认知过程来讲,我们喜欢看图,因为我们是"视觉动物",图像信息对我们来说:接收起来快,我们只用0.01秒的时间就可以获取一个图像场景;是主信息流,外界传入大脑信息的70%至80%都来自眼睛;会优先处理,接近50%的脑功能都在参与视觉处理。

所以,信息过载也是现代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学者们在认知心理学领域进一步解释这些现象,提出了一些理论。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加拿大心理学家阿伦·乌尔禾·佩维奥(Allan Urho Paivio)提出了“双重编码理论”(Dual coding Theroy)。

佩维奥认为,在人类认知系统里,存在有两个子系统:一个专门用来处理非语词事物、事件的表征;另一个用于处理语言。他同时假定,存在两种不同的表征单元:适用于心理映像的”图像单元“和适用于语言实体的”语言单元“。前者根据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组织;后者根据联想与层级来组织。

重要的认知理论学家包括:佩维奥,Robert Gagne,Howard Gardner,Benjamin Bloom。

双重编码理论被视为图式理论的替代。图式理论关于图解纲要(schemata)的研究被认为是存在缺陷的。

经过双重编码理论证实的“图优理论”认为,图片记忆效果要三倍优于文字记忆效果。

依据这一理论,佩维奥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用图像和语言的形式呈现信息和认知信息,会使人类对信息的记忆更持久。

再进一步说,佩维奥认为,在信息的贮存、加工与提取中,语言与非语言的信息加工过程同样重要。而且,大脑对于图像信息的记忆理解效果和速度均优于对语言信息。

实际上,一些提高记忆理解的方法也在实实在在地运用这一理论。比如现在广泛使用的思维导图、利用图像增强记忆力的心象联想记忆法等等,都是把相关的信息与图形、图像进行关联、映射,把推理、计算过程转换为图像变换过程,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相关信息。

所以,当一个信息通过图像和语言”双通道“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它才真正使大脑高效地运作起来,让记忆和理解都会变得更容易。这就是”一张图“的魅力所在。

那么,当我们的大脑进行视觉认识时,什么样的图像效果更强,什么样的图像效果弱一些?学者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给出了答案。他对视觉认知的平衡、形状、形式、发展、空间、光线、色彩、运动、张力、表现作了详细的图式和语符的描述与分析。

[1] 《联想学习和记忆中的心象》
[2] 《语符思维与非语符思维——人类思维的双重编码之辨析》,吕美立
[3] 早期双重编码理论国际研究综述
[4] 双重编码理论与心理词汇记忆
[5] 双重编码理论
[6] 意象图式理论
[7] 喜欢信息图的13个原因
[8] 意象图式定义
[9] 联结再认中的图像优先效应
[10] 如何利用图像优先效应
[11] 图像优先效应是什么?如何影响我们?

“我希望中国的读书人……”

我希望中国的读书人,无论你读什么,早日养成自己的兴趣,一生内心有所依靠,日久产生沉稳的判断力。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这么复杂,环环相扣的历史,再也不要用激情决定国家和个人的命运。我盼望年轻人能培养宽容、悲悯的胸怀。

齐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