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上海见闻

高铁过了徐州,无座票的乘客就多起来了。离上海越近,越多。

托高铁的福,初次到闸北。感觉有点儿像北京的,四环外?没想像中管理得那么好,但是比北京还是略好些。至少汽车礼让行人(不让会挨罚),当然小电摩和自行车依然无视交规。

附近没啥像样的商业,老小区比较多,小区停车难和北京没大差别,但是小区外路侧乱停车很少见,大概是真罚钱。晚上路过一个街边餐馆时,门口竟有一个醉汉在踢另一个醉汉,没人看热闹也没人管闲,我绕着走过去了。一路走着,人行道有的也很破旧啊,坑洼比较多。

开车去了趟浦东,某些大型场馆附近停车也是挺乱的。占用人行道停车的也不少。交警把路侧清理得很干净。最后把车停在了滨江停车场,收费真不高。停车场上面是江岸的餐饮街和滨水道、跑步骑行道,餐饮以星巴克蓝蛙什么的西餐居多。

上海司机大多开车还是很规矩,跟车不像北京那么紧,毕竟车道普遍窄,视野会差一点,得给自己留点反应时间。城区不准鸣笛,所以,远光是主要“交流”手段。

咖啡时光后,去正大广场吃午饭,有三层是餐饮,食客以周边打工人为主,过了午休的点儿,商场里就没什么人了。

上海的大院、园区什么的,感觉门禁没有北京那么变态,有事登个记也能开车进去。安保相对比较灵活,不会死掐着你不让进。有的幼儿园也敞着大门,北京大多不敢这么干。

淮海路太长,有种走不到头的感觉。难得的是这么长一条路,一路人气都很旺。让我想起了当年一路小店的东四。当然东四既没这么长也没这么洋。一路洋楼带你走向宋庆龄故居和对面的武康大楼。就是马路太窄,一路不设自行车道,汽车贴着便道路沿石走,离行人真的有点,太,近,了。

常德公寓和康定路那座小楼都是张爱玲故居,不过两者距离差得远。常德公寓是楼下咖楼上住宿的多层商住楼,离淮海路近。康定路小楼是张爱玲出生地,李鸿章的私产,离苏州河近,附近有大片石窟门居民区。小楼原本是花园别墅,现在花园上已经盖起了社区的办公楼。别墅小楼也和社区文化中心合体,有图书馆、居民议事厅、上下四层,完完全全对公众开放:谁都可以走进去,不关门的房间每个都可以进(包括图书馆书库)。当然,书不能借走,只能坐在阅览室里看。就这一点来说,上海的管理还是让北京居民有点羡慕。

康定路附近,随便就能找个公共停车场,不贵,10块就搞定了。依然没什么人敢路侧违停。淮海路上某幼儿园接孩子排长队占一条车道的情形,应该是执法者作了点让步。

新世界城有两个停车场,一个地下的一个立体的。有点儿像崇文门那个新世界嘛。从这儿算南京路的起点,一直走到外滩是1.6公里,感觉这一路繁华得有点虚幻。从王府井大街南口算起,往北走到金鱼胡同也不过1.2公里左右,完全没有这么繁华。当然,考虑到实际商业面积,南京路和王府井可能就不相伯仲了。南京路上不少临街旧楼商铺,上面还是有住户的。我往南京路步行街一侧的暗巷里走了走,只需几步,直接从繁华都市走入了城中村,反差太大。

上海这个城市,或许,藏起来的暗物质多。这点不像北京,大部分时候,明就是明,暗就是暗,从不欺骗大家的眼睛。

随记20210327

  • 现在的手机太大,已经不适合横屏打字,结果是竖屏打字手感刚刚好。而且因为竖屏的键盘宽度有点儿接近末代黑莓,多少还产生了亲切感。

  • 《拆弹专家2》试图讲一个好故事,但关键节点处理的太突兀。刚刚还在健身求复职,一转眼就去行李柜送炸弹了,单这一个环节,像是初学者剪出来的片子。

  • H&M 这些年一直用那么薄的衣料,竟然也没攒下啥资本,一个声明之后中国市场说丢就丢,属实悲剧。对跨国公司来说,保持政治上的中立,是生意的基础。当然,前提是要区分那些是政治驱动的。不要像这次一样,中了 BCI 的招,最后 BCI 撤个稿就完事,跟风的惨兮兮撤出市场。

  • 前美国政府智囊劳伦斯•威尔克森的演讲视频,直白地道出美国在中国新疆的战略意图。真是神助攻。这段视频在外交部记者会上被播放了一遍,不知在座的外国记者们是装作看不见呢还是装作看不见。在这场泼污战里,信仰信念人权是幌子,生意恶意利益才是里子。这些外国记者也真是让多少年来鼓吹的新闻专业主义颜面扫地。

  • 在这一场温和的抵制潮里,年轻人理智且自发地互相提醒拒绝过激行为,不要上高级黑的当。这是中国年轻人在斗争中成熟的标志。外媒幸灾乐祸地说中国释放出“民族主义”将来有恶果,这是多么不了解中国的判断。外媒偏爱雇佣“相同价值观”的中国人,在“相同价值观”的小圈子里写报道。他们太不了解中国的年轻人。特朗普和鲍里斯之流释放的才是“民族主义”,中国的年轻人只不过想要一个符合事实不抹黑的叙述,只不过“反跨国霸凌”而已。如此普世的价值,竟然被外媒抹黑成“民族主义”,真是再度刷亮年轻人的眼睛。

  • 老话讲伸手不打笑脸人,中国人其实最怕表面客客气气暗地里使坏的。现在对手脸都不要,坏主意都摆在明面上,反而好办。外交部的发言人也没以前那么多拘束,面对公认的流氓,怎么处理都是稳赢。

  • 以前我们认为(在一些事件以及高等教育中也被反复确认),在基于事实的表达和判断上,西方占优,我们整个知识阶层不断地批判基于情绪以及偏见的表达,以至于自我轻贱怀疑所有出自我们的表达。特朗普上台之后,尤其是疫情之后,这个基本的框架被颠倒了。我们在以前那个疯狂自我批判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公正地看待问题,当我们用这把尺子度量当下西方的种种政治言行,我们立刻明白了,不必再自我怀疑,我们已经掌握了方法,是非和道路其实很清晰。

WordPress使用Markdown

在这之前,先让我们找一个插件,把 WordPress 5.0 版本使用的 Gutenberg 编辑器禁掉。这个基于 XML 的编辑器对古墓派网民限制太多,相当不友好。

之后再找一个插件,启用诞生自邮件和论坛时代的 Classic Editor 编辑器,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编辑器的“文本”模式下进行 Markdown 写作。

插件很好找,直接搜索有很多版本。

之后,启用 Markdown 有三个方式,按易用性从高到低排列,推荐如下:

  1. 搜索并安装官方的 Jetpack 插件,然后“仪表盘”下方就多了一个“Jetpack”菜单项。比较烦的一点,就是启用 Jetpack 之前要先绑定 WordPress 的账号。绑好账号之后,不必理睬什么套餐,咱使用基础功能就够。在“Jetpack”选项下找“撰写”,然后把启用 Markdown 那一项勾选上。OK,你可以在编辑器的“文本”模式下使用 Markdown 来写作了。

  2. 在主题的 function.php 里加一小段解析 Markdown 的代码。网上的方法比较多样,在此提供其中一种方法的链接。这东西的缺陷,换了主题就得再操作一遍,我认为。

  3. 搜索一下 Markdown 插件并安装,样式繁多任君选择。不过,这个办法的缺点,据说是,易崩溃。

用了 Markdown 以后,在全站开启了“新窗口打开链接”。方法是在 header.php 的 <head> 段加一句 <base target=“_blank”> 。

安克雷奇对话背后

北京时间今天凌晨,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正式结束。这是拜登上任之后,中美高层之间首次面对面的正式会晤。在这24小时内密集进行的三次会议中,本蟹观察到几个有意思的点,记录一下。

1.全过程

当地时间3月18日:

  • 12时55分左右,中方代表团从下榻酒店乘车出发前往会场。
  • 13时左右,首场会议正式开始。
  • 17时许,首场会议结束,中方返回下榻酒店休息。
  • 19时45分左右,第二场会议开始,入场时王问杨“午饭吃了”,杨答吃了泡面。
  • 22时左右,第二场会议结束。

当地时间3月19日:

  • 9时10分左右,第三场会议正式开始,王在离开下榻酒店时回答记者“开得很正常”。
  • 12时02分,第三场会议结束,比预计时间推迟一小时。央视新闻在会议结束两分钟后播报了这一消息。
  • 12时许,中方回到下榻酒店,王请记者稍等几分钟,“我和老杨商量商量”。之后王杨二位与记者见面。 全程跟拍的“玉渊谭天”在两个小时后发布了见面会的视频。

*注:北京时间=当地时间+16小时

2.时间

不到24小时,开了三次会。中方到达当天的中午就开始谈,争分夺秒。疫情防控可以是理由,这么短时间能有什么大成果?可见双方只是摆个台面,预期可能都放得很低。

3.地点

安克雷奇在北京和华府的“中点”,人口少,是美国疫情防控效果最好的城市。美方选在这个地方会晤,除了安全上的考虑,还有一种非正式、在“前沿”而非彼此核心进行接触的意味。美中关系现在这么冷淡,高层在安克雷奇的寒风中相见,恰如其分。从这些判断出发,结合美方超长的开场白,“摸底牌”的思路过于明显,这种立足“前沿”以保证进退空间的表象也显得东道主信心不足。

4.心态

王、杨二位在首场会议入场时,缄口不言但不失风度,已经预示了会议的“冷调”。美方90分种的开场“训话”肯定不是临时准备的,中方强硬的回应自然也不是。不过,从美方频频互递纸条来看,对中方的强硬程度,有点准备不足。布林肯上任后,口气没比上届政府软,动作不如上届政府硬,代表“100多个国家的看法”很难唬人,可谓外强中干。这种级别的表现,在世界面前,怕是已经垮掉人设。

5.舆论

在中国,这次对话是一件大事,无论是新闻热搜、社交媒体、街谈巷议,都给予了极高的关注。但是当天的美国热搜可没有这个。也可以说,美国网民、美国人,不关心这件事。中美关系降到目前的低点,与此不无关系。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远远不及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美国人没有欲望了解中国,即使能获得中国的信息,大多也是二手的,诸如CNN、NYT、BBC等他们相信会客观报道中国的媒体,尽管他们由此获知的关于越南、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等等的信息后来都被证明是失实的,他们仍然会基于这些信息支持美国政府指摘中国、制裁中国。在过去的时代,美国政府利用一些反华组织、分裂势力的说法掣肘中国,但这种利用不等于信任。现在的美国政府则大有不同,很拿这些错误的信息源当真。究其原因,大概是太担心失去领跑地位,以至于判断力滑坡。在这种情形下,无论是特、拜还是蓬佩奥、布林肯,信奉美国优先,对华态度思想钢印代代相传,还有个人认知、利益追求、战略需要这一条条藤蔓缠绕在他们的大脑上,他们能做出的判断不难想见。

综上,

基于美国对华的偏见、危机感以及举国上下普遍存在的脱离实际、反智主义,对华封锁在短时间内(至2024)难有变化。中国心态开放,悉听尊便,可进可退,处在一个很惬意的位置。若国务卿换人或者拜登政府成为哈里斯政府,则另有一谈。

制图中如何使用颜色

几种常用的背景色:蓝、白、红

人的视觉器官在观察物体时,最初的20秒内色彩感觉占80%,形状感觉占20%。120秒后色彩感觉仍占50至60%,300秒后这个比例停留在50%。可见色彩给人的印象是迅速、持久、深刻的。

色彩象征表

白色:欢喜、明快、洁白、纯真、神圣、素朴、清楚、纯洁、清净、信仰
黑色:寂静、悲哀、绝望、沉默、黑暗、坚实、不正、严肃、寂寞、罪恶
红色:喜悦、热情、爱情、革命、热心、活泼、诚心、幼稚、野蛮、卑俗
橙色:快活、华贵、积极、跃动、喜悦、温情、任性、精力旺盛
黄色:希望、快活、愉快、发展、光明、欢喜、明快、和平、轻薄、冷淡
绿色:安息、安慰、平静、智慧、亲爱、稳健、公平、理想、纯情、柔和
蓝色:沉静、沉着、深远、消极、悠久、冥想、真实、冷静、冷冷清清
紫色:优美、神秘、不安、永远、高贵、温厚、温柔、优雅、轻率

红与绿,蓝与黄,黑与白等强烈的配色容易引起注目。浅色可以让厚重的内容具备轻盈感。明快的配色,可以让视觉比较轻松。华丽、兴奋的色彩能增强欢乐、愉快、热烈的气氛。朴素、沉静的色调显得稳重。

色彩易见度顺序
  • 由高到低
    黄底黑字、白底绿字、白底红字、白底蓝字、蓝底白字、白底黑字、黑底黄字、红底白字、绿地白字、黑底白字、黄底红字、红底绿字、绿底红字。

  • 另一种排序
    黄底黑字、黑底白字、黑底黄字、白底黑字、白底蓝字、蓝底白字、黄底蓝字、蓝底黄字、白底绿字、绿底白字、白底红字、红底白字、黄底红字、红底黄字

色彩与中国传统文化

《周礼》中说“画绩之事杂五色”,是已知我国最早关于“五色”一说的记载。

刘熙也在《释名》中说:“青色为主,生物生长之色;红色为赤,太阳之色;黄色为光,日光之色;白色为启,如同化水之色;黑为晦,如同昏暗之色。”

我国的戏剧脸谱用色彩表示人物性格。红色表示忠勇正直,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多疑。蓝色表示坚毅勇敢还有些狡猾,比如《连环套》里的窦尔墩、《莫中庙》里的谢虎和《上天台》里的马武。

传统文化的积淀,让颜色在我们的民俗中、也可以说是大众审美中也具备了基本的含义。比如红色,象征富贵、吉祥、喜庆,在日常生活中演进为顺利、成功、赢利,比如走红运、某个演员红了、分红等等,经历近现代革命之后红色也象征着革命、进步、先进。红白相对时,白色象征着死亡、一无所有、反动、徒劳等等。但是白色也并非完全不被接受,比如表示纯洁无瑕、高尚、公开之意时。金色与黄色则有尊贵、华丽、神圣之意。紫色是祥瑞之色。柿色在传统绘画中因柿柿如意的主题也具有了吉祥之意。

进入互联网时代,高频文化交流带来的是设计上的互通共融,一些新的色彩寓意就不能忽视。比如红色和黄色被用来作警示色。绿色可以用于环保、健康事业。蓝色是学术、科技、商务、会议等场景的通用色。

当我们在做国际传播,要面对国外受众时,配色就要考虑当地文化对色彩的认知和好恶,避免以我为主、先入为主。

色彩心理

日本PCCS色调观念 将每个色相的相同明度与彩度分为5组,两者结合起来编成17组色调。

色彩的冷暖:红、橙、黄色让人想到火焰和阳光,因此是暖色;蓝、青色让人相到大海、天空,因此是冷色。色彩的冷暖与明度、纯度也有关。高明度的色一般有冷感,低明底的色一般有暖感。低纯度的色一般有冷感,高纯度的色一般有暖感。无彩色系中白色有冷感,黑色有暖感。

色彩的轻重:色彩的轻重感一般由明底决定。高明底具有轻感,低明度具有重感。白色最轻,黑色最重。低明度基调的配色具有重感,高明度基调的本色具有轻感。

色彩的软硬:色彩的软硬与明度、纯度有关。凡明度较高的含灰色系具有软感,凡明度较低的含灰色系具有硬感;纯度越高越具有硬感,纯度越低越具有软感;强对比色调具有硬感,弱对比色调具有软感。

色彩的强弱感:高纯度色有强感,低纯度色有弱感;有彩色系比无彩色系有强感。有彩色系以红色为最强。对比度大时具有强感,对比度小时的有弱感。

色彩的明快感与忧郁感:色彩明快感与忧郁感与纯度有关,明度高而鲜艳的色具有明快感,深暗而混浊的色具有忧郁感;低明基调的配色易产生忧郁感,高明基调的配色易产生明快感;强对比色调有明快感,弱对比色调具有忧郁感。

色彩的兴奋感与沉静感:这与色相、明度、纯度都有关,其中纯度的作用最为明显。在色相方面,凡是偏红、橙的暖色系具有兴奋感,凡属蓝、青的冷色系具有沉静感;在明度方面,明度高的色具有兴奋感,明度低的色具有沉静感,在纯度方面,纯度高的色具有兴奋感,纯度低的色具有沉静感。因此,暖色系中明度最高纯度也最高的色兴奋感觉强,冷色系中明度低而纯度低的色沉静感强。强对比的色调具有兴奋感,弱对比的色调具有沉静感。

色彩的华丽感与朴素感:这与纯度关系最大,其次与明度有关。凡是鲜艳而明亮的颜色具有华丽感,凡是浑浊而深暗的颜色具有朴素感。有彩色系具有华丽感,无彩色系具有朴素感。运用色相对比的配色具有华丽感。其中补色最为华丽。强对比色调具有华丽感,弱对比色调具有朴素感。

[1] 《色彩心理学》,[日]藤沢英昭,成同社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2] 《感觉心理》,张耀翔,1987

人为什么喜欢看图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图?这要从人类的认知方式来解释一下。

从我们的生理认知过程来讲,我们喜欢看图,因为我们是"视觉动物",图像信息对我们来说:接收起来快,我们只用0.01秒的时间就可以获取一个图像场景;是主信息流,外界传入大脑信息的70%至80%都来自眼睛;会优先处理,接近50%的脑功能都在参与视觉处理。

所以,信息过载也是现代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学者们在认知心理学领域进一步解释这些现象,提出了一些理论。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加拿大心理学家阿伦·乌尔禾·佩维奥(Allan Urho Paivio)提出了“双重编码理论”(Dual coding Theroy)。

佩维奥认为,在人类认知系统里,存在有两个子系统:一个专门用来处理非语词事物、事件的表征;另一个用于处理语言。他同时假定,存在两种不同的表征单元:适用于心理映像的”图像单元“和适用于语言实体的”语言单元“。前者根据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组织;后者根据联想与层级来组织。

重要的认知理论学家包括:佩维奥,Robert Gagne,Howard Gardner,Benjamin Bloom。

双重编码理论被视为图式理论的替代。图式理论关于图解纲要(schemata)的研究被认为是存在缺陷的。

经过双重编码理论证实的“图优理论”认为,图片记忆效果要三倍优于文字记忆效果。

依据这一理论,佩维奥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用图像和语言的形式呈现信息和认知信息,会使人类对信息的记忆更持久。

再进一步说,佩维奥认为,在信息的贮存、加工与提取中,语言与非语言的信息加工过程同样重要。而且,大脑对于图像信息的记忆理解效果和速度均优于对语言信息。

实际上,一些提高记忆理解的方法也在实实在在地运用这一理论。比如现在广泛使用的思维导图、利用图像增强记忆力的心象联想记忆法等等,都是把相关的信息与图形、图像进行关联、映射,把推理、计算过程转换为图像变换过程,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相关信息。

所以,当一个信息通过图像和语言”双通道“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它才真正使大脑高效地运作起来,让记忆和理解都会变得更容易。这就是”一张图“的魅力所在。

那么,当我们的大脑进行视觉认识时,什么样的图像效果更强,什么样的图像效果弱一些?学者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给出了答案。他对视觉认知的平衡、形状、形式、发展、空间、光线、色彩、运动、张力、表现作了详细的图式和语符的描述与分析。

[1] 《联想学习和记忆中的心象》
[2] 《语符思维与非语符思维——人类思维的双重编码之辨析》,吕美立
[3] 早期双重编码理论国际研究综述
[4] 双重编码理论与心理词汇记忆
[5] 双重编码理论
[6] 意象图式理论
[7] 喜欢信息图的13个原因
[8] 意象图式定义
[9] 联结再认中的图像优先效应
[10] 如何利用图像优先效应
[11] 图像优先效应是什么?如何影响我们?

结束流浪感言

在网络上流浪这么多年,终于在昨天,用了一个小时,建起了这个拥有独立域名的网路日志(在这么矫情的时刻,请允许我说得更台湾腔些~)。

付钱一小时,装修一两天。

从最爽快的一小时一直折腾到今天,其间还做了一顿新蒜鸡胸咖喱饭、带娃去上课外班,在生活工作两手抓的情况下,到今天,终于折腾出一个相对满意的模板,还有幸邀请(拉拢)到一位常驻作者(此处呱唧呱唧)。

作为一个资深网络流浪者,这些年来蹲黄的网站包括但不限于 Chinaren、水木BBS、猫扑、微软live(msn的衍生品)、博客中国、饭否、Blogbus等等,流浪末期还在微博和简书上得到了被直接扫地出门(删号)的优待。

何德何能。

我自认为是数以亿计网络流浪者的一个缩影,惶惶如丧家之犬,只不过是想找个保存自己记忆、又能与人交流的地方。

在人人都想当版主的时代,我有过一个这样的“家”——是朋友们的一个自建论坛,叫wuban。随着大家各自成长以及 SNS 这个魔鬼开始吞噬大家的时间,论坛作鸟兽散,结束了我流浪中最安心的一次落脚。

之后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苦心经营的 blogbus 被渐冻直至封印。在这段时间里,最困扰我的,不是对政治话题的封禁,而是对那些莫名其妙的涉及网络欺诈的词组组合的屏蔽,比如"发"和"票"的组合。在 blogbus 最后的日子里,每一篇文章的发出都经历着猜猜我是谁一般的自我审查(因为 blogbus 不会告诉你具体是哪里违规),令人发指的是,blogbus 最令人称道的 CSS 自由编辑也因为违法信息的渗透而名存实亡。我精心设计的 CSS 经历了一遍又一遍的提交都被挡在门外,这让我无心再战,搁置了 blogbus ,直到某一天它宣布进入"维护"状态。

意识到 blogbus 实际已经死亡之前,简书的出现让我试了试用 markdown 写东西。在反复删除敏感词之后勉强可以在 blogbus 上同步。同时我也受广大群众的启发,开始在 wordpress 上留下备份。终于,在 blogbus 休克之后,没过很久,简书的号也炸掉了。

blogbus 被封印是针对整个网站的。简书炸号是针对我本人的。我难以理解。在简书的文字里,最敏感内容的可能就是一段周濂的访谈而已。我就很茫然地失掉又一个流浪落脚地。

独立建站这事以前不是没想过,身边很多朋友也早早就注册了独立域名的小站,但当时注册维护的方式略复杂,我嫌麻烦。近来,我也是非常偶然地看到了00后重新兴起建站潮流,知道随着云服务供应的扩大,可以很方便地注册维护,这才一头扎了进来。

事实也是如此,真的很方便。于是,我结束流浪了,希望和我有同样经历网络流浪者们也能拥有一个家。

写在2021年开头的话

2020年我们没想到的事情,最大件的就是,新冠肺炎来袭。

然后,我在疫情初时惶惶然的情绪中,睡眼惺忪地刷到了科比坠机的消息。

之后,不可能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以至于到了2020年的最后一刻,我们也不能摆脱惴惴不安。

当然,这也是因为疫情再度来袭。

中国人在这一年重新找回了国家认同。可能是这悲剧的一年里,真正能让人振奋一点儿的事情。未来50年,一两代人会受此影响,驱散长久以来笼罩在这个国家前途上的迷雾,拥抱一个更光明、配得上他们的勤奋与努力的未来。

“我希望中国的读书人……”

我希望中国的读书人,无论你读什么,早日养成自己的兴趣,一生内心有所依靠,日久产生沉稳的判断力。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这么复杂,环环相扣的历史,再也不要用激情决定国家和个人的命运。我盼望年轻人能培养宽容、悲悯的胸怀。

齐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