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伦纽瓦的《沙丘2》3月8日在内地上映,抢先看过,有感而发。
*《沙丘2》是这次上映的电影名,文中《沙丘》指全套原著。
1
超长的时间跨度会让人类文明发生什么变化?
1万年,人类从史前文明累积到了现代文明,那么再过1万年会发生什么?不如我们先假设某一件事的发生,然后再推理其后1万年的可能性。和《沙丘》类似的还有《基地》《海伯利安》《三体》,它们都试图在当代社会理念下建构一个长时间跨度的思想沙盒,说它们是科幻小说,不如说它们是思想试验,它们催促着人类警惕那些反复出现的问题以及可能会出现的、前所未见的问题。
2
超长的时间跨度会让一个人发生什么变化?
那你一定要了解一下《沙丘》中的“千古一帝”雷托二世,他直到遇刺活了3500年,理论寿命应该更长。雷托二世的变化既有生理上的——变成沙虫,也有心理上的——将人类视作孩童,或者说“以万物为刍狗”。雷托二世既然不能与普通人类用同一个时间尺度看待问题,自然不会得出同一个时间尺度的结论,更不会产生同一个时间尺度的共情,对于人最珍视的生命,其实也不是同一个眼光来看待了。这就是超长时间跨度对一个人带来的变化,俗话讲叫“没有人味”。
3
超长时间跨度的科幻通常都会展现人类社会的组织、繁荣、腐败、溃散、再组织、再繁荣,也就是“历史周期律”。《沙丘》概莫能外,而且尤其看重宗教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随着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智力的提升,宗教到底是一种政治诡术的伪装还是歇斯底里的狂热,作者并没有设定结果,而是让多样性并存、竞争,并且尽其所能描述一些可能出现的成败。人类未来社会中宗教的形态,这其实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4
宇宙中是否会存在一种超稀缺且被全人类所追求的资源?《沙丘》做了肯定的假设。在我看来,《海伯利安》用生物体本身的适应能力、进化能力否定了这种假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香料”大概更像个隐喻,代表人类对智慧、对永生的欲望与追逐。
5
关于生态问题。沙虫可以说以一个物种之力将一颗行星变为沙丘。在可探知的生物史存在这样的生物吗?神奇动物在沙丘,沙虫所为其实是马斯克火星计划的逆向工程。马斯克的计划如果可以成功,那沙虫的行径也可以真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