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用的背景色:蓝、白、红
人的视觉器官在观察物体时,最初的20秒内色彩感觉占80%,形状感觉占20%。120秒后色彩感觉仍占50至60%,300秒后这个比例停留在50%。可见色彩给人的印象是迅速、持久、深刻的。
色彩象征表
白色:欢喜、明快、洁白、纯真、神圣、素朴、清楚、纯洁、清净、信仰
黑色:寂静、悲哀、绝望、沉默、黑暗、坚实、不正、严肃、寂寞、罪恶
红色:喜悦、热情、爱情、革命、热心、活泼、诚心、幼稚、野蛮、卑俗
橙色:快活、华贵、积极、跃动、喜悦、温情、任性、精力旺盛
黄色:希望、快活、愉快、发展、光明、欢喜、明快、和平、轻薄、冷淡
绿色:安息、安慰、平静、智慧、亲爱、稳健、公平、理想、纯情、柔和
蓝色:沉静、沉着、深远、消极、悠久、冥想、真实、冷静、冷冷清清
紫色:优美、神秘、不安、永远、高贵、温厚、温柔、优雅、轻率
红与绿,蓝与黄,黑与白等强烈的配色容易引起注目。浅色可以让厚重的内容具备轻盈感。明快的配色,可以让视觉比较轻松。华丽、兴奋的色彩能增强欢乐、愉快、热烈的气氛。朴素、沉静的色调显得稳重。
色彩易见度顺序
-
由高到低
黄底黑字、白底绿字、白底红字、白底蓝字、蓝底白字、白底黑字、黑底黄字、红底白字、绿地白字、黑底白字、黄底红字、红底绿字、绿底红字。 -
另一种排序
黄底黑字、黑底白字、黑底黄字、白底黑字、白底蓝字、蓝底白字、黄底蓝字、蓝底黄字、白底绿字、绿底白字、白底红字、红底白字、黄底红字、红底黄字
色彩与中国传统文化
《周礼》中说“画绩之事杂五色”,是已知我国最早关于“五色”一说的记载。
刘熙也在《释名》中说:“青色为主,生物生长之色;红色为赤,太阳之色;黄色为光,日光之色;白色为启,如同化水之色;黑为晦,如同昏暗之色。”
我国的戏剧脸谱用色彩表示人物性格。红色表示忠勇正直,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多疑。蓝色表示坚毅勇敢还有些狡猾,比如《连环套》里的窦尔墩、《莫中庙》里的谢虎和《上天台》里的马武。
传统文化的积淀,让颜色在我们的民俗中、也可以说是大众审美中也具备了基本的含义。比如红色,象征富贵、吉祥、喜庆,在日常生活中演进为顺利、成功、赢利,比如走红运、某个演员红了、分红等等,经历近现代革命之后红色也象征着革命、进步、先进。红白相对时,白色象征着死亡、一无所有、反动、徒劳等等。但是白色也并非完全不被接受,比如表示纯洁无瑕、高尚、公开之意时。金色与黄色则有尊贵、华丽、神圣之意。紫色是祥瑞之色。柿色在传统绘画中因柿柿如意的主题也具有了吉祥之意。
进入互联网时代,高频文化交流带来的是设计上的互通共融,一些新的色彩寓意就不能忽视。比如红色和黄色被用来作警示色。绿色可以用于环保、健康事业。蓝色是学术、科技、商务、会议等场景的通用色。
当我们在做国际传播,要面对国外受众时,配色就要考虑当地文化对色彩的认知和好恶,避免以我为主、先入为主。
色彩心理
日本PCCS色调观念 将每个色相的相同明度与彩度分为5组,两者结合起来编成17组色调。
色彩的冷暖:红、橙、黄色让人想到火焰和阳光,因此是暖色;蓝、青色让人相到大海、天空,因此是冷色。色彩的冷暖与明度、纯度也有关。高明度的色一般有冷感,低明底的色一般有暖感。低纯度的色一般有冷感,高纯度的色一般有暖感。无彩色系中白色有冷感,黑色有暖感。
色彩的轻重:色彩的轻重感一般由明底决定。高明底具有轻感,低明度具有重感。白色最轻,黑色最重。低明度基调的配色具有重感,高明度基调的本色具有轻感。
色彩的软硬:色彩的软硬与明度、纯度有关。凡明度较高的含灰色系具有软感,凡明度较低的含灰色系具有硬感;纯度越高越具有硬感,纯度越低越具有软感;强对比色调具有硬感,弱对比色调具有软感。
色彩的强弱感:高纯度色有强感,低纯度色有弱感;有彩色系比无彩色系有强感。有彩色系以红色为最强。对比度大时具有强感,对比度小时的有弱感。
色彩的明快感与忧郁感:色彩明快感与忧郁感与纯度有关,明度高而鲜艳的色具有明快感,深暗而混浊的色具有忧郁感;低明基调的配色易产生忧郁感,高明基调的配色易产生明快感;强对比色调有明快感,弱对比色调具有忧郁感。
色彩的兴奋感与沉静感:这与色相、明度、纯度都有关,其中纯度的作用最为明显。在色相方面,凡是偏红、橙的暖色系具有兴奋感,凡属蓝、青的冷色系具有沉静感;在明度方面,明度高的色具有兴奋感,明度低的色具有沉静感,在纯度方面,纯度高的色具有兴奋感,纯度低的色具有沉静感。因此,暖色系中明度最高纯度也最高的色兴奋感觉强,冷色系中明度低而纯度低的色沉静感强。强对比的色调具有兴奋感,弱对比的色调具有沉静感。
色彩的华丽感与朴素感:这与纯度关系最大,其次与明度有关。凡是鲜艳而明亮的颜色具有华丽感,凡是浑浊而深暗的颜色具有朴素感。有彩色系具有华丽感,无彩色系具有朴素感。运用色相对比的配色具有华丽感。其中补色最为华丽。强对比色调具有华丽感,弱对比色调具有朴素感。
[1] 《色彩心理学》,[日]藤沢英昭,成同社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2] 《感觉心理》,张耀翔,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