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逊尼派
伊斯兰教中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主流派,世界穆斯林大多属逊尼派,占全世界穆斯林总数的80%以上。该派信仰神学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安拉的本体与德性。认为安拉是宇宙间唯一的主宰,安拉的本体是第一性的,其德性是第二性的。
②《古兰经》的性质。认为《古兰经》是最高、最神圣的天经,是安拉的言语,是天使按原型口授给穆罕默德的。内在的启示并不寓于穆斯林的书、心、口、耳之中。
③前定与意志自由。既承认安拉的前定,又承认个人有意志自由。认为安拉周知万物,过去和未来的事件完全在安拉的洞察之中。任何人和物都是安拉所创造的,因而人类的意志自由是在万能的安拉的意志下选择的,人能够掌握自己的行为,只是因为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什叶派
该派以拥护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及其后裔担任穆斯林领袖伊玛目为其主要特征。目前,全世界什叶派穆斯林约有80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阿富汗、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门、巴林等地区。主要信仰与教义:
①伊玛目教义: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是第一位伊玛目,其后只有阿里和法蒂玛的后裔才是合法的伊玛目。伊玛目由安拉任命,谁也无权选举。伊玛目具有超凡的神性和“不谬性”。伊玛目是人与安拉之间的“中保”。只有伊玛目有权解释《古兰经》。
②马赫迪教义:隐遁的伊玛目将在世界末日前再临人世,成为伊斯兰教的马赫迪(救世主),为世人伸张正义,恢复真正的伊斯兰教。
③塔基亚教义:信徒在有危险的时候允许隐讳自己的宗教信仰,但这只是表面上否认之,内心还必须坚持信仰。
此外,什叶派教义还承认临时婚姻制度“穆塔尔”。
(三)哈瓦利吉派
“哈瓦利吉”阿拉伯语意为“出走者”,因其出走后以库法北部的哈鲁拉村为活动基地,又称哈鲁利亚派。是从伊斯兰教第四任哈里发阿里的队伍中分裂出走的一个派别。一说该词源于《古兰经》:“谁从家中出走,欲迁至真主那里,而中途死亡,真主必报酬谁”。基本教义与宰德派、穆尔太齐赖派的观点大体相同:
①安拉是独一的,无形无影,无方位;对安拉必须笃信和虔诫,任何怀疑和动摇都是大罪,是叛教者,今世应给予严励的惩罚,死后将堕入火狱。
②认为《古兰经》除第13章(即优素福章)为被造之作外,其他章节均属安拉言语,必须按原意信守,不得擅自加以解释和变动。
③强调信仰必须伴以行为,认为穆斯林仅有信仰是不够的,必须以宗教行为表明自己的信抑。宗教行为包括履行五项宗教功课、参加圣战和遵守教法教规,强调“礼拜、斋戒、诚实、公正都是信仰的一部分”。同时也严格要求信仰的纯正,认为必须思想纯净、斋戒、礼拜才能有效。该派成员为表明自己信仰虔诚而加重苦行,延长礼拜时间,增加叩头次数,直至额生拼胝,故又被称为“有游胝者”。该派还规定了苦修和禁欲的有关教规,如禁止烟酒,禁止一切娱乐活动,禁止剃须,禁止哀悼亡人,禁止说谎,禁止与本派以外的人通婚和发生继承关系等。
④在前定与自由问题上,该派的一些主要支派主张有意志自由,认为人的行为决定于自己的意志,人类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承认定命论。
⑤行为是信仰的基本条件,犯大罪者就不是穆斯林,应视为背教。(伊拉克圣训学家哈桑.巴土里认为犯大罪者只是罪人,仍不失为信士。他的学生瓦绥勒.本.阿塔和欧麦尔.本.俄拜德认为其地位居于信与不信者之间,二人离师,另创穆阿太齐赖派。另一些人提出到世界末日时由真主去判断,称为穆尔吉亚派(意为推迟派)。
(四)穆尔吉埃派
早期派别。穆尔吉埃派认为阿里、穆阿维叶及所有各派和伍麦耶人都是穆斯林,对各派既不谴责,也不为其辩护,保持中立态度。思想为较多的人所接受,遂成为一个独立派别。该派主张主要有:
①犯大罪者仍是信士,因为信仰是内心的一种信念,不是言行所能证明,礼拜、封斋也不是信仰的条件;
②不断定基督教、犹太教为不信安拉者;
③奥斯曼是无辜的,杀害他是不义的;
④承认伍麦耶王朝当政者是穆斯林。
【脑补:隋芬战役】
公元656年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本·阿凡被叛军杀害后,阿里继任第四任哈里发,并将首都从麦地那迁往库法开始实行新政,撤换了大部分省总督,要求各地军政首脑向他宣誓效忠。
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拒绝向阿里交出权力,并否认阿里是合法的哈里发。穆阿维叶提出为其堂兄奥斯曼复仇的口号,在大马士革公开展示奥斯曼被害时的血衣,要求阿里惩办凶手,否则阿里应负纵容罪犯的责任。
公元657年春天,阿里亲自前往叙利亚边境的隋芬镇与穆阿维叶谈判。穆阿维叶要求惩办凶手,并成立一个由各方代表参加的选举会议来推定新的哈里发。谈判进行了3个月后破裂。
公元657年7月,双方军队集结隋芬平原展开激战,阿里军队大获全胜。失败之际,穆阿维叶命士兵用枪挑起《古兰经》,高呼“让安拉裁决”,要求停止战斗,举行和谈。阿里阵营迅速分化,大部分将领和军士对穆斯林间的仇杀感到厌倦,提出“不能砍杀高举《古兰经》的人”,遂中止战斗,同意和谈。阵中主战派台米姆族人约有12000人,从阿里队伍中分离出走,日后成为哈瓦利吉派。
公元658年1月,双方在艾兹哈鲁实行仲裁,结果是,免除阿里和穆阿维叶所担任的职务,不承认阿里的哈里发地位。从此更多的不满者投入哈瓦利吉派,进一步削弱了阿里的力量。
公元658年7月,哈瓦利吉派与阿里的军队在拿赫鲁宛(今巴格达附近)发生激烈冲突,双方死伤惨重。哈瓦利吉派推举的哈里发拉西比阵亡,固守营地的哈瓦利吉派1800余名官兵全部被歼。之后,哈瓦利吉派残余势力在各地仍有活动。而穆阿维叶则借机于公元659年击败阿里在埃及的军队,任命阿穆尔为新的埃及总督。
公元661年1月24日清晨,阿里返回库法清真寺的时候,中途被人用毒刀刺中头部身亡。埋葬阿里的地方,在库法附近,后来发展成为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圣地之一,即现在伊拉克的纳杰夫。
权力最终落入了以穆阿维叶为首的伍麦叶家族手中。穆阿维叶镇压对手,成为穆阿维叶一世,之后又宣布其子为哈里发继承人,将哈里发的选举制度破坏,建立了阿拉伯帝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穆斯林社群组织也自此开始了长达千年的内部分裂。